综合症 综合征

最近在读阮一峰翻译的 More Joel on Software 一书,早上看到第 27 页有个词“埃斯伯格综合征” (Asperger syndrome) 觉得很奇怪──不应该是“综合症”吗?不过我没有深究就放过去了。生活中总是有许多巧合,尤其像现在这样周围通过各种媒介充斥着信息的时代。今天中午看电视,说荷兰在伊丽莎白港终于治愈了“巴西综合征”,屏幕上打出的字幕也是“综合征”。我当时就想,现在的媒体真是没文化,到处都是错词、错字,就像“空穴来风”我从来就没见过有用对的地方。

不过现在在网上搜了一下,才知道我是错的。紫光拼音输入法论坛上有个关于此问题的[讨论],(http://bbs.unispim.com/viewthread.php?tid=4539),
“步虚”看起来很有才,在回帖中将“综合征”、“综合症”与外文 “syndrome” 的关系讲得比较清楚:

“综合征”还是“综合症”?野风兄提出的这个问题,我觉得蛮有意思。因为,它牵扯到东、西方,近、现代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符号逻辑在医学上的运用问题。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综合征、综合症其实是我们中国人对英、法语中syndrome这个单词依不同理解翻译得出的结果,在医学上用来表示:1)一组病情、病态总体上反映或规定的某种疾病、功能失调等;2)疾病、功能失调等表现出的一组典型征候。也就是说,syndrome这个单词本身包含了两个意思:第一,由一组征候或症状标识的某一病症(disease);第二,(确定或不确定的)疾病表现出的一组征候symptoms。

我们知道,syndrome这个单词本身是由表示“相同的”前缀syn(sun-,)和dromos (一次流出) 组成的。它的具体意思是指相同的、相似的东西一齐涌现,也就是kingdick 版主所说的“好多个‘症’一块发作,n个跳蚤一块跳”这类现象。

按照西方人的传统思维方式理解,符号与对象,病征与疾病之间的关系是直线对应的。什么样的病征就标识着什么样的疾病,也就是说,病征等于病症。因此,帕金森氏症候群symptoms,在一般人的表述中就成了帕金森氏病或帕金森综合症disease。这里,汉语之所以用“症”字,是因为“症”在古医书中为 “證”。而“證”字强调的是一种直接对应关系,即符号论中的标识关系(indicial)。

而依我们中国人的传统思维,病征与疾病,特别是复杂的病征与疾病之间不能简单地划等号。它们之间存在的是一种征象关系(symptomatic)。当代科学发现、特别是复杂性科学研究呼应了中国人的思维传统。因此,具体到医学上,当临床上发现有一组典型的症状,人们开始学会从征候的(symptomatic)角度整体地去把握复杂的病情,甚至试图去探寻隐藏在它们后面的具体疾病。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综合征”也就好像慢慢地被越来越多的人使用了。

不过,在一般的使用者(包括许多医学内行)当中,“综合征”、“综合症”之间并没有明确的、实质的区别。即使有区别,人们也常常会根据不同的语境需要选择使用“综合征”或“综合症”。因此,作为词库,我以为“综合征”、“综合症”两个都应该保留。

后面有人引用了两篇文章,也是辨析这两个字的:

小议证、症、征

陆军

证、症、征是祖国医学中常用的几个同音字,分别和其他字组成症状、证候、体征等特定词。这三个字不能互换使用,如“综合征”,有人误写为“综合症”;适应证、禁忌证是“证”,而非“症”或“征”。要求规范使用这些字并不是吹毛求疵。
  症(症状),是患者本人的异常感觉,如头晕、目眩、气喘、咳嗽等;证(证候),指病人的一系列相互关联的表现,如风寒证常同时表现出头痛、鼻塞不通、恶风寒、脉浮等;征(体征),是医生在诊察患者时发现的迹象、现象(异常变化),如脉象变化,有结脉、代脉等。
  症状、证候、体征等虽然词义不同,但相互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广义的症状可以包括体征,医生在记录病人症状时往往把舌、脉等部位的反应写上,如风寒证病人的症状中所表现的脉浮就是体征。证候不但可包括多种症状、体征,还可说明病因、病位、病性,如风寒一证即可包括头痛、恶寒、脉浮紧、舌苔薄白等症状和体征,又可表明病因是感受风寒,病位在表,疾病的性质属实证等。
  凭症、征都不能决定治法,如头痛一症,病因有风、寒、暑、湿、火、血淤、气滞等不同,性质又有寒热虚实的差异,因此,仅凭“头痛”这个症状是不能决定治法的。只有“证”是疾病的原因、部位、性质以及致病因素和抗病能力相互斗争情况的概括,是疾病过程中某阶段各种症状的综合,它直接反映疾病的本质,指导医生的治法和用药。因此说中医诊断疾病的目的就在于“辨证”,只有在辨清证的基础上才能谈“治”,根据不同的辨证结果,确定不同的治疗方法。

《健康时报》 (2001年10月18日第十版)

还有一篇:

医学名词“证”“症”“征”规范使用的探讨

朱建平1(中国中医研究院 北京 100700)

医学名词“证”、“症”、“征”的混乱使用,一直困扰着学术界、出版界。本文拟从辞源学和中西医学概念等方面,对“症”、“征”、“证”及其相关的字、词进行探析,从其词义演变,以及当今对其概念的界定,来统一、规范它们的使用。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一、证(証、證)、证候
现在使用的规范字“证”,来源于古代的两个汉字“証”和“證”。
“証”的本义是谏正。汉?许慎撰《说文解字》:“証,谏也。从言正声,读若正月。谏,証也。从言柬声。”[1]可见“証”与“谏”互训,在最初并无病象的意义。
那么,古代表达病象意义用哪个字呢?经查阅有关资料,发现古代用“證”字。《说文解字》:“證,告也。从言登声。” [2]《辞源》载“證”:“zhèng 诸应切,去,證韵,照。” [3]概括为五个义项:①证实,证验。②谏。③法则。④证据,根据。⑤病况。通“症”。并举例说明当时“證”与“症”通假。如《列子·周穆王》载:“其父之鲁,过陈,遇老聃,因告其子之證。”这里的“證”是病人告之的病情,即现在所说的症状。
后来“證”被俗称为“証”,从而赋予“証”的病象意义。如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今俗以証为證验字,遂改。” [4]
中医古籍较早记载“證”的有成书于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其《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载:“病有远近,證有中外” [5]。现存汉·张仲景《伤寒论》大多数章节以“×××病脉證并治”为题讨论外感病的诊治。同时,自古以来,“证”(証、證)与“症”在大量中医文献中时常混用。如《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證并治上》载:“观其脉證,知犯何逆,随證治之” [6],第一个“證”与脉连用,意指病人的脉象与症状,应用“症”而借用为“證”,而第二个“證”即今所指之“证”。又如清·唐容川著《血症论》,观其内容,主要讨论各种出血类疾病,而不单指出血的症状。因而,此“血症”应为“血证”,应用“证”而借用为“症”。
随着中医学术的发展,学术界对“症”与“证”辨析越来越清楚。现代中医学家为了适应现代中医教育的需要,在编写中医学教材时,将“辨证论治”作为中医学基本特点之一,予以高度重视。
研究者发现,中医辨证论治的思想在奠基性医著《黄帝内经》已经孕育,自汉张仲景以降,古代中医学家已经发明了六经辨证、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经络辨证等方法。而明确提出“辨证论治”一词的是清·章虚谷的《医门棒喝》。与“辨证论治”近义的词,在明·周慎斋《慎斋遗书》则记作“辨证施治”。而“辨证”一词可能还要早。虽然宋·张杲《医说》所载“辩证”,并不是“辨证”,但从内容看,还是“辨证”。
症是症状的简称,是病人自我的不良感觉,往往是对单个病状的描述,如发热、头痛、鼻塞流涕……。症状可以出现在不同的疾病中,感冒有发热,痢疾有发热,中风也可以有发热。感冒、痢疾、中风,中西医都认为是疾病。而中医提出“证”的概念,是非常独特的一个概念,是西医所没有的概念。因为在中医看来,只知道病人患什么病还不够,还必须在病的基础上,进一步辨明属于什么证。因为不同的证,它的治法方药是不同的。只有辨明了证,方能确定治法,并组方用药。譬如,感冒,中医还要辨明属于风寒感冒证、风热感冒证等等。如果发热与恶寒重、无汗、脉浮紧一起出现,中医辨为风寒感冒证,宜疏风散寒解表,用麻黄汤等;而发热重,同时咽痛、脉浮数,可辨为风热感冒证,宜疏风清热解表,用桑菊饮、银翘散等。可见,“证”对于中医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何为“证”?学术界众说纷纭。一般认为,证是在疾病过程中一定阶段的病位、病因、病性、病势及机体抗病功能等本质变化的概括。证概念的内涵,随着学术的发展还在不断地变化。有人认为,证不仅有疾病之证,还有健康之证,因而有辨证论治,也有辨证养生。
“证”字还用于“适应证”、“禁忌证”等名词的组合。适应证、禁忌证有病理的概念,亦有生理的概念,所以使用“适应证”、“禁忌证”比“适应症”、“禁忌症”、“适应征”、“禁忌征”更准确。“适应证”,《辞海》释为:“适合于采用某种治疗措施的疾病或情况。如痈发展成脓肿,应行切开术,脓肿开成为切开的适应证;奎宁治疗疟疾的急性发作有效,疟疾的急性发作即为奎宁的适应证。” [7]“禁忌证”,《辞海》释为:“禁忌证:适应证的反义词。指不适宜于采用某种治疗措施或采用后反而有害的疾病或情况。如痈未化脓即行切开,不但不能治愈,反而可造成败血症,未化脓的痈即为切开的禁忌证。另如属实热性的病证,为用温补药的禁忌证;属虚寒性的病证,为用寒凉药的禁忌证等。”[8]其释义只讲治疗措施,有些局限。如果补充预防保健的含义,就更加全面了。同时必须指出,“适应证”、“禁忌证”名词对中西医学都适用。
“证”与“证候”的使用也很混乱,这与两者概念界定不清有关。
而“证候”又需与古代“證候”、“症候”、“徵候”等词作辨析。“證候”一词,见于两晋南北朝文献。晋代指可以验证的天象。如《晋书·天文志上》:“度历象昏明之證候”。南北朝还指症状。如梁·陶弘景《肘后百一方·序》:“撰效验方五卷,具论诸病證候,因药变通。”[9]
“症候”一词,《辞源》释:“病情,病象。” [10]并引宋·李昴英《文溪集》:“事事挂漏,色色穷空,症候转危,景象愈蹙。”又引明·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大抵忘已逐物,虚内事外,是近来学者时行症候。”
“徵候”,《辞海》云“犹征兆。将要发生某种情况而预显的迹象。”并非专指疾病征象。[11]
“证候”作为中医学名词,《辞海》释为:“指患病时出现的互有联系的一组症状。见陶弘景《肘后百一方·序》。可反映疾病的原因和病理变化,了解疾病的部位(如表证、里证)、正气和病邪的盛衰(如虚证、实证)、疾病的性质(如寒证、热证)、病机的变化(如闭证、脱证)等。辨别不同证候,是诊断疾病的重要方法。”[12]
在中医学术界,对证候的概念,有两种代表性的看法:一种是证是证候的简称,两者内涵相同;另一种是证候是证的外候。证是疾病的本质,证候是疾病的外在表现,即在疾病过程中一定阶段的病位、病因、病性、病势及机体抗病功能等本质变化有机联系的反应状态,表现为临床可被观察到的症状与体征等。如前所述,风寒感冒证的外在表现为发热、恶寒重、无汗、脉浮紧等一组症状及体征,这组症状及体征即为风寒感冒的证候。根据学科发展的需要,对重要的概念做出分化,并对其内涵加以界定,是必要的。因此,后一种看法今后可以作为规范名词来使用。
因为西医没有证的概念,所以证的英译也一直有不同的译法,常见的有syndrome ,pattern。《多兰医学词典》(Dorland’s Illustrated Medical Dictionary)载“syndrome”: a set of symptoms which occur together; the sum of signs of any morbid state; a symptom complex. In genetics ,a pattern of multiple malformations thought to be pathogenetically related. [13] (同时出现的一组症状,任一疾病的征候总和;症状复合。在遗传学方面,认为是在发病学上相关的多个畸形。)西医传入中国后,syndrome译为“综合征”。英文中没有证对应词,因此由pattern引申而来。pattern:《多兰医学词典》有一种释义为: a characteristic set of traits or actions, as behavior pattern. [14] (一套品格或动作的特征,如行为模式。)。英国著名中医翻译学者Nigel Wiseman 认为英文里没有“证”的对应词,pattern可用来表达一组症状和体征,同时也可用syndrome。美国著名中医学者Dan Bensky也如此译。他们对证、证候没作区别,一般两者混用。
根据前面对“证”、“证候”的界定,“证候”可译为syndrome。“证”可译为“pattern”。当然,由于“证”、“证候”两个名词表述了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一指本质,一种现象,在具体使用时,应由语境来确定。
二、症(癥)
现在的“症”字有两个读音:症状之“症”读zhèng;症瘕之“症”读zhēng。
症(zhèng):指疾病的表现。《说文解字》未见此字,在古代常用“證”字来表达。如《辞源》释为:“病徵。古皆作‘證’。” [15]《辞海》释为:“疾病的症候情况。如重症;对症下药。” [16]
“症”是症状的简称。“症状”,《辞海》释为:“病人患病时所发生的异常感觉。如患感冒时的发热、喉痛、头痛、食欲减退等。广义的还包括‘体征’。” [17]
《多兰医学词典》载“symptom”一词,释为:“any subjective evidence of disease or of a patient’s condition, i.e., such evidence as perceived by the patient; a noticeable change in p patient’s condition indicative of some bodily or mental state. ” [18] (病人的主观感觉。主观感觉的变化,提示患者某些身心状况的改变。)Symptom汉译为“症状”。
另外,“症”(zhēng)是“癥”简化规范字。
“癥”:《辞源》释:“腹中结块之病。旧题汉·华佗《华氏中藏经》上《积聚癥瘕杂虫论》:‘癥有劳、气、冷、热、虚、实、风、湿、食、药、思、忧之十二名也。’” [19] 并有“癥瘕”一词,《辞源》释:“癥瘕:腹中结块的病,坚者为癥,成物形者为瘕。……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十九有《癥瘕》。” 由于“癥”简化成“症”,于是“癥瘕”便成了“症瘕”。[20]
所谓“癥”,是腹内有坚硬结块的疾患,是有徵可稽的疾病,其造字从疒从徵,非常科学。如果“徵”简化成“征”,那么“癥”应该简化成“”,而不是 “症”。“癥”简化为“症”,真是匪夷所思,不知当时简化的依据是什么?
三、征(徵)
规范汉字“征”,来源于三个古汉字“癥”、“征”、“徵”。
中国古代“”、“征”字的义项中无一与疾病名词有关。《说文解字》:“,正行也。从正声。征,或从彳。” [21] “”为“征”的异体字,后被淘汰。《辞源》载“征”(zhēng)有远行,出兵征讨,取,抽税,通“怔”等五个义项。而《辞海》则六个义项:①远行;长行。②征伐;征戍。③收;取。④赋税;征用。⑤通‘怔’。⑥姓。但均与医学无涉。
“徵”:《说文解字》释为“召也。从壬从微省。壬微为徵。行于微而闻达者,即徵也。” [22]《辞源》载“徵”(zhēng)有九个义项:①徵召。②徵聘。③求。④徵收。⑤迹象。⑥證明,證验。⑦姓。⑧八音之一。⑨惩戒。通‘惩’。” [23]而《辞海》载“征(徵)”有五个义项①召;征聘。②求;征求。③问;征询。④迹象。如象征;特征。⑤证验;证明。另《辞海》载“征(徵)验:可以令人信服的证据。” [24]
由前可知,古代中医用“証”“證”“证”“症”来描述病情、病状,而不使用“徵”。西医传入后,人们在翻译医学名词时选用了“徵”字。当初翻译者之所以做出这样的选择,可能与汉字“徵”所具有的迹象、象征、特征、证明、证验等涵义,与原意较为相符,同时又可与中医用词“証”“證”“证”“症”相区别有关。 “徵”字经简化、规范后成为“征”。
“征”主要用于西医名词“体征”、“综合征”。
“体征”,《辞海》释为:“医生在检查病人时所发现的异常变化。如患心脏病时所听到的心杂音患肝脏病时所扪到的肝肿大或所见到的黄疸,患阑尾炎时的腹部压痛等。是医师诊断疾病的重要根据之一。” [25]与英文sign对应。《多兰医学词典》载“sign”:an indication of the existence of something; any objective evidence of a disease, i.e., such evidence as is perceptible to the examining physician, as opposed to the subjective sensations (syndromes) of the patient. [26] (提示某事物的存在;体征:疾病的客观证据,例如医生检查时发现的与病人主观感觉[症状]相反的证据。)而中医往往将体征包括在症状之内,而不单列。
“综合征”,《辞海》释为:“亦称‘症候群’。代表一些相互关连的器官病变或功能紊乱而同时出现一群症状,往往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常可出现于几种疾病或由于几种不同原因所引起的疾病。如有显著的全身水肿、大量蛋白尿、血浆白蛋白降低和胆固醇增高时,称‘肾病综合症’。不少综合征用首先发现者的一个或几个学者的姓氏命名,如阿-斯综合征等。中医学中的证候,如脏腑分证、六经分证等,其表现的症状,类似综合征。” [27]“综合征”由英文syndrome一词译得。 “徵”(征)字有迹象、象征、特征、证明、证验等涵义,而“證”(证)则有证实、证验、证据、根据、病况等涵义,所以“征”与“证”亦有相通之处。就内涵讲,综合征相当于中医“证候”。
四、小结
由上可知,“証”本义并无病象的意思;“證”则有病象的含义,后被俗字“証”代替,同时“證”还被通假为“症”,作症状解。“証”、“證”,在文字上被后世简化规范为“证”字,而在中医学上则被提炼成一个特有概念的专有名词。
“症”在古代与“證”是混用的,后世被固定释为症状。但作为“癥”的简化字,有待商榷。“征”()本义与医学无关,它是作为“徵”的简化字,被作为西医名词“体征”、“综合征”译入时所选用的汉字,以便与中医名词相区别。
“证”“症”“征”及相关字词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症即症状(symptom)的简称,是病人患病时所发生的主观的异常感觉。体征(sign),是医生在检查病人时所发现的客观的异常变化。中医称症状时还包括体征。综合征(syndrome)是西医学名词。证(pattern)、证候(syndrome)是中医学名词。就疾病而言,症状、体征、综合征、证候都是疾病的外在表现,并非是疾病的本质。而中医“证”的概念是反映疾病本质的。而且,中医的“证”不仅有病理的概念,还有生理的概念。

比较佩服这些在学术上如此严谨的人,可惜现在社会已经越来越不尊重知识与技术,导致严谨的人越来越少。另外阮一峰的翻译中大量使用了“真地”这个词,按理说应该是“真的”才对吧?也许阮一峰是想保留原书中的俚语风格,应该读“真Di”?

Comments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Time limit is exhausted. Please reload CAPTC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