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未分类

  • Kindle 不适合阅读结构化书籍

    Kindle 3 的软件在某次升级中,加入了 real page number 这么一个功能,似乎仅支持从 Amazon 购买的一部分书。我不知道这个功能到底有多大用处,Amazon 急于响应用户的要求。读书的过程中知道实际页码和知道百分比有什么区别吗?除非用这个功能是为了方便地在纸质书中找到对应的位置,去看一些在 Kindle 中排版错乱的文字、图表,或者 Kindle 中看不清的插图。

    在 Kindle 上看了各种各样的书之后,感觉它确实很难告诉读者,当前正在读的是什么地方。百分比、页码是不够的,纸质书是怎么做的?现在大多纸质书都会在页眉处标出章节,一般翻开书的任何地方,右边页眉标着这是第几章,左边页眉标着是第几节。这样读者困惑的时候,一抬头就知道自己看到哪儿了。我觉得 Kindle 最缺的就是这个,有时候不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只好往前翻页,够痛苦。

    说到翻页,电子书的翻页也是够难受的。当然读书的过程中,大部分的操作都是一页一页往后翻。但是有时候比如你读小说,看到一个人的名字,明明刚十几页之前提到了却想不起来这是谁,翻页就比较痛苦。当然可以通过搜索定位,但是这样一般还得用书签记住当前位置,也挺麻烦的。

    最近看那个 Getting Things Done,作者也够唠叨的,一个概念翻来覆去很多次重复讲,可能是我没有耐心吧,有了上政治课的感觉。他那个几万英尺的说法,开头讲了一次,后半部分里又拿出来讲,其实当时我是比较想翻到开头去看看到底有什么区别的,但是由于 Kindle 做这个太麻烦,就懒得看这本书了。另一方面,我看了一下原版的纸质书(很久前买的,100大洋啊),章节层次是比较分明的,除了在页眉标明章节,更下面的层次就用大小字体、粗体、斜体依次标识。而 Kindle 版本的就只有两种层次,一种是很大的粗体,另一种就是斜体了,所以有时候不集中精力的话,看得云里雾里。

    目前来说,Kindle 最合适的还是看一些叙事性的小说。第一没有什么层次结构,第二不需要复杂的排版、插图、表格等。我老婆就在孜孜不倦地在这条路上实践。

    看来电子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 Ubuntu 11.04 安装 ibus-cloud-pinyin

    首先安装必要的软件包(valac 默认版本不是 0.10 所以安装时必须指定版本号。subversion 是为了 checkout ibus-cloud-pinyin 的代码准备的):

    sudo apt-get install liblua5.1-0-dev liblua5.1-socket2 libsqlite3-dev libibus-dev libnotify-dev lua5.1 libgee-dev valac-0.10 sqlite3 subversion
    

    然后 check out ibus-cloud-pinyin 源代码,编译,安装:

    svn checkout http://ibus-cloud-pinyin.googlecode.com/svn/trunk/ ibus-cloud-pinyin
    cd ibus-cloud-pinyin/
    make
    sudo make install
    

    接下来重启 ibus. 通过命令:

    ps -ef | grep ibus-daemon
    

    找到 ibus 的进程号 kill 掉,然后通过菜单 System-> Preferences->Keyboard Input Methods 启动。现在点击输入法图标,应该多了个 Chinese – Cloud Pinyin,选择即可使用。我也不太清楚它使用的是哪个云输入法,但是词库、词频比默认的输入法好太多了。

    另外,想要开机启动 ibus,可以在 System->Preferences->Startup Applications 里添加 /usr/bin/ibus-daemon

  • 英文书籍阅读之难度

    最近读英文书比较多,感觉自己的阅读速度突飞猛进,心里很欢喜。不过几天前看《活着就为改变世界:史蒂夫•乔布斯传》中文版很快看到三分之一,开始转读英文版,一下就懵了,觉得满篇都是生词。

    高中时想找本完整的英文小说看,竟然在书摊上买了本英文版的《穆斯林的葬礼》!我现在想起来都觉得有点不可思议,不知道为什么翻译成英文又给卖到中国来。记得这本书也没看几页,因为基本上都是生词,查词典都查不过来,而且不是可以猜测意思跳过去的。文学作品里大多都有复杂的句子,还用很多修辞技巧,那时的我不可能接受。到现在,看这个 iCon Steve Jobs: The Greatest Second Act in the History of Business 仍然觉得有点难,读起来很慢。

    即使是跟自己不相干的偏专业性书籍,对我来说读起来也比文学作品容易。前阵子读了 Predictably Irrational, 没想到里面的英文会没有难度。主要原因就是作者 Dan Ariely 不是文学家,不常用一些对我们来说比较生僻的词汇。这本书的内容主要也是关于心理学、经济的,虽然有一些专业词汇,但是为数不多,可以接受,多见几遍就记住了。这两天正在读的是 Getting Things Done: The Art of Stress-Free Productivity,其实也是偏专业的一本。

    文学方面的书籍,即使是给小孩写的,比如 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生词也是很多。一方面,作者为了不重复以防读者出现厌烦感,同一个意思变着法子换形容词,还有各种所谓 fancy word,就如有的街道不叫 street 叫 boulevard 一样。另一方面,文学作品描写生活、场景的很多,一涉及到这些就会出现大量我们从来没接触过的名词。不用细想,你往四周看看,家里有多少东西你不知道英文里叫什么?

    阅读除了学到书里的知识,对学习生词也是最好的方式了。尤其是一本书里反复出现的词汇,记忆效果非常好。这一点还是非文学类书籍做的最好,因为第一,技术性词汇会反复出现,不可避免;第二,作者不刻意追求形容词的不一致,所以很多形容词重复会用他偏好的那一个,对读者来说学习这个形容词就很有帮助。

    不过不管怎样,只要没有达到妨碍阅读的程度,都是学习英语的好工具,生词多少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阅读速度吧。有了 Kindle 的帮助,现在查生词也越来越方便了。

  • 在农村见过的小孩怪病疗法

    刚看了 “Predictably Irrational” (不知道为何国内出版的译本叫“怪诞行为学”,而把正名作为副标题),里面提到许多当今美国的外科手术可能只是安慰剂(placebo)。多数人都会承认,心理在疾病的发展和治疗过程中起很大的作用。我从小在农村长大,由此想起一些在城市里早已消失的“古法”治病方法。

    在我老家那块儿,小孩有时候出现发烧、啼哭不止、不想吃饭等症状,很多会找神婆去看,甚至现在在农村生活的年轻人仍然相信这一套。神婆一般都会把发病的缘由归为“被吓着了”,“冒犯了某位过路的神仙”之类的原因。解决办法就是拿一些黄纸、蜡烛之类的到某个特定的地方去求神。各人用的方法倒是有所不同。

    我清楚地记得有一次我弟弟发烧,一个奶奶来我家,找一个小碗装满小米,用红布包起来,倒过来拿着在弟弟脑门上转来转去,嘴里念念有词。过一会,小心地把碗放正,揭开红布,看看小米上显示出了什么图案。那次说是弟弟在河滩里玩被吓着了,于是就去河滩里烧纸求神。我那时年纪也小,不记得弟弟的病是怎么好起来的。不过我记得我在小米上什么也看不出,不知道那位奶奶是怎么看的。现在想想,上面显示什么跟那块红布的褶皱最有关系吧。

    我不知道这个算不算是安慰剂,因为那么小的小孩,还不懂疾病与治疗,不懂自己会冒犯神鬼,神仙可以消除病痛。但是至少这个对小孩的父母是强大的安慰剂。

    我姥姥在这一行里就远近闻名,很多邻村的人遇到小孩得病甚至有时候大人有了怪病都去找她看。我妈对之笃信不疑,说我姥姥跟一个大仙有奇异的关系,看病的时候大仙就上身了。一个故事就是有一次姥姥去我家坐在里屋,大仙上身了,嘴里胡言乱语。正好我奶奶进门,听见里面有人,把手里拿着的东西放门后面才进里屋。我姥姥很不高兴,说我奶奶拿着东西还怕看见。听说我高考的时候,我爸妈还点了香火,求大仙帮我呢。不过是在我知道成绩以后,我妈才告诉我……

    姥姥家院子里有一棵槐树,估计有一百年了。在农村这样的老槐树没有一个不是神的,这棵当然也不例外,我表弟甚至认了这棵槐树作干爹。我也很喜欢这棵槐树,看它枝繁叶茂,夏天的时候整个院子都是阴凉,但是还没有发展到父子之情的程度。大约六七年前的一个春节我和表弟一起去姥姥家,表弟就点了香火去拜干爹,说去年事情不太顺利,希望你保佑我今年事业发达云云。还没拜完呢,一个亲戚匆匆忙忙地跑来找他,说他某地的店铺被贼破门而入……我当时忍住了没笑。这巧合,正如小孩被神婆看了之后病情好转一样。

    小时候每次去姥姥家,有个感冒之类的小病,姥姥就教我们跟大仙求医。在一个桌子上点了蜡烛、香,折一片黄纸,用火柴盒夹着放在前面,拜上几拜,说些求大仙治病的话。等香烧完,把黄纸拿来抖一下,药就在中间了。我从来没见过里面出现药,可能是我心不够诚吧。舅舅说他见过比较明显的一堆粉末,我想那得需要这个纸上抖落多少灰烬啊。

    等到大一点我就完全不信这个了,有一次调皮还偷偷在姥姥供给大仙的鸡蛋上咬了一口。

    我所见过的这些“神婆”,倒都没有以盈利为目的。比如我姥姥,从来不会收钱的,有些人会送点东西给她,大部分都是没用的,最好的也就是一包饼干之类,姥姥家至今还是比较穷的。我不知道为什么他们要信这一套,冒昧猜测一下,也许是故意或者无意的人格分裂、幻想吧。几年前姥姥得了半身不遂,大仙却没有帮她。可是还是有人带着小孩让她给看病。

    十几岁的时候经常想,为什么在城市里就没有人得这么奇怪的病,需要神仙给治呢?其实并不是城市里的孩子不得病,而是得了病不这么解释成“吓着了”、“冒犯神仙了”。应该是现代医术落后的情况下,人们只能寄托希望于神鬼了吧(找我姥姥看病的人都说吃药不管用)。

    农村还有许多其它的传说,比如我爸作为一个老师也曾跟我说有个人“鬼上身”了,说一些他自己根本不可能知道的那个死人生前的事。但是传说很多,我却没有亲眼见过任何一个,只好暂时不信了。也许这是真的吧,没事,总有一天会搞清楚是什么原理的。什么事都有来由,把它归为神鬼只是一个安慰而已。就像我们程序员看到一个 bug 的时候不能说“这是一个奇迹”。

  • quicktime的安装过程没有完成 itunes要求安装quicktime

    用电脑最烦的一件事就是出了问题,软件给的出错信息没有任何信息含量。这个技能,微软是最拿手的了。不过苹果有时候也学得很好,比如最近在一台 Windows 7 系统被折腾得比较乱的电脑上安装 iTunes 时,安装失败就给了这么一条信息:

    quicktime的安装过程没有完成 itunes要求安装quicktime

    这意思明摆着就是让你放弃吧。但我没有放弃,后来发现是因为这个系统里面安装了各式各样的播放器、解码器。打开“添加删除程序”,把所有看着像音频/视频解码器的东西统统删了,再安装就没有问题了。

    本来装 iTunes 是为了同步音乐到 iPod 上,不过后来发现 Ubuntu 里带的 Banshee 就可以同步 iPod 而且还比较好用,于是不再需要到 Windows 里同步了。不得不说,Ubuntu 做桌面已经比较成熟(11.04 里的 unity,个人认为非常垃圾,已切换至传统的 gnome. 不知道 gnome 3 如何)。

  • 两半西瓜

    昨天中午进小区门口的时候,在水果摊买了半块西瓜。老板当下给切开一个西瓜,给我一半。

    老婆晚上下班回来路过小区水果摊,也买了半块西瓜。因为她把手机忘在公司了,所以不知道我也买了。等她把西瓜拿回来,我一看,似曾相识啊。搬出我买的半块,凹凸一致。往上一扣,真是天生的一对:

    西瓜

    看来老板的西瓜卖的不是太好啊 🙂

  • 租车自驾游装备

    [本文有特效无法在 RSS Reader 里展示,请查看原文]

    • GPS摩托罗拉 TN30,当时在京东看了不少,那些国内品牌总给人一种山寨的感觉,集成许多没用的功能。Motorola 也许会做点像样的东西吧,于是选了这个(我的第一件 Motorola 产品)。

      导航绝对不是摩托罗拉的强项,这个产品据说只是做出来试水的。它也并没有脱离山寨的品位,内置了很烂的音乐、电影播放器,超级垃圾的游戏。最早的版本只有摩托罗拉开发的一个导航软件,超级烂且没有后续地图数据更新。现在的版本都带了一张 2G 的 MicroSD,同时带一个 SD Adapter,里面装了灵图,第一次使用的时候需要激活。我换了一张 4G 的 SD 卡,在这里更新了数据,似乎一直免费的吧。这个帖子介绍了如何安装更多程序,有兴趣可以参考。

      灵图程序手写功能偶尔会导致崩溃,导航启动时搜索卫星也比较慢,有时候发现它还会找错地方,硬重启一次即可。彻底关闭的方式是一直按着电源按钮,先响一声,看到屏幕关闭,再过几秒橘色指示灯闪烁,表示已经完全关闭。

      支架看似是硬的,实际上是可以弯曲调节的,用力即可。这个力度正好可以让导航仪在颠簸中不会变位置。触摸屏要用指甲操作才流畅。总体来说,性价比很低的一个东西。

    租车装备

    • 公对公音频线秋叶原墨玉版1.8米。用不着这么长,不过这是质量比较好的里面最短的了。还有更贵的贝尔金的,太不值了。插 iPod, iPhone 的耳机口松紧正合适,另一头插入车的音频输入,按 AUX 键或者有的车是长按音源键即可切换,音量也合适。iPod, iPhone 控制音乐播放非常方便,又能听自己平时听的音乐,当然了也可以接其它的 mp3 player, 只要有3.5 mm 输出。

    • 先在京东上发现有专门给近视人士做的偏光套镜,不过怕不合适。去潘家园眼镜城买了个,品牌不一样,便宜点。这种偏光套镜据说都是一样的尺寸,反正我近视度数比较高加散光,镜架形状是普通的,套上这个正合适,而且很轻,没有感到不舒服。

  • qingbo.net 最近的更新

    首先加了分类的功能,其实一开始设计的时候就有,数据库里相关的表都一直存在,只是当时觉得分类其实没太大作用,搜索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现在想想,按分类浏览有时候还是很方便的,于是把它放了出来。不过自从由 WordPress 迁移到自己搭建的平台,文章都没有分类,以后再整理吧。

    可以在文章里画箭头指向图片上的某个区域,画线的部分已放在 GitHub 上,所有代码其实都可以查看源代码得到。详细介绍见上一篇文章 “autoarrow.js“。

    图片上可以标记区域加 note,和 Flickr 基本一样。我是完全用 CSS 实现的鼠标悬浮等效果,没考虑 IE 的兼容性。

    后两个效果不能在 RSS Reader 里展示,所以如果用到了这两个特性,在 RSS 输出里加了提示。具体例子可以看文章“人体工学键盘+笔记本支架

    其它一些小的更新:

    • 写了一个 Python Markdown 的 extension, 如果链接是指向站外的,加上属性 target="_blank"
    • 评论不再支持 Markdown,使用纯文本,不会有链接,不会有任何样式了,只有换行。
    • 后台写文章的界面应用了 pagedown,写 Markdown 稍微方便了一些。这个项目就是 Stack Overflow 的那帮人维护的,基本上是把 SO 用的那个编辑器及预览功能剥了出来。
  • autoarrow.js

    写了个简单的 JavaScript,可以指定 HTML 页面上的一个元素作为 container,从里面的任意元素向里面某个图片的一个区域画箭头。名字就叫 autoarrow.js 吧,放在 github 上,点过去可以看到简介、截图,里面也有一个简单的例子。依赖 jQuery, 不过我不太熟悉怎么做成 jQuery 插件的形式,就这么凑合着吧。

    Showcase

    以下几篇文章可以作为演示 (如果你看不到可能是缓存问题,强制刷新一下)

    大致原理

    创建一个 canvas,位置、大小完全和 container 一致,但是 z-index 是负数,这样它就在 container 显示层的下面,设置 container 背景透明,所以能够看到 canvas 上的东西。如果 canvas 在 container 上面,则会影响 container 里的文字选择等操作。

    因为图片一般是不透明的,所以把区域内的图片都设置 z-index 为更小的负数,但暂未考虑其它不透明元素。

    计算出箭头起点区域和终点区域的坐标,用一种很简单的算法计算起点、终点到底从哪个方向画出来。这样在接口参数中,起点只需指定起点的元素,比如 $('#anchor-1') 这样的,终点只需指定图片和目标区域(一般是图片上的一个物体)。无需考虑排版变化之后需要重新“布线”的问题。

    执行时机

    使用这个脚本的时间问题。最初我选择在 jQuery 的 ready 事件中执行:

    $(function() { ... });
    

    随后发现在 Chrome 里,图片还没有加载就开始画线了,而如果这图片的大小是事先未知的,就不能事先指定其尺寸,图片加载完成会造成重新排版,就全乱了。

    正好 jQuery 还提供了一个 .load 事件,这个可以在所有图像加载结束之后执行,正适合这个场合:

    $(window).load(function() { ... });
    

    如何方便地取得图片区域坐标

    这只是一个小工具,如果想在动态程序中应用它,所需的额外工作还不少。比如怎么选定图片的一个区域,得到它的坐标并且保存起来,好在显示页面的时候使用?这方面的插件有很多,imgAreaSelect 就是很好用的一个。

    如何让编辑器辅助该功能

    如果想在可视化编辑器里加这么个功能还真有点麻烦。我这个 blog 后台一直在使用 textarea 里写 Markdown 的形式,所以就不用可视化了。我写了一个 Python Markdown 的 extension, 使用这样的语法 {链接文字-->1},意思是把“链接文字”这段字作为起点,指向数据库里保存的 id 为1的区域(这个记录保存了图片地址,区域坐标,通过这些信息可以定位)。插件会把这段标记翻译为:

    <span class="pointer" id="pointer-to-1">链接文字</span>
    

    在页面加载完成后的事件处理中,就可以通过 pointer 这个 CSS class 找到所有的链接起点,每个起点又可以通过其 id 分析出指向的区域,就可以应用 autoarrow.js 了。

    应用场景

    说明书或者产品介绍之类的东西吧

    尚存在问题

    • 线条不够美观
    • 没有找到一种办法可以让线条醒目,同时在文字区域又不太影响阅读
    • 没有考虑 container 里有许多复杂的不透明元素的问题
    • 只在 Firefox 6 和 Chrome 13 里测试过
  • 人体工学键盘+笔记本支架

    [本文有特效无法在 RSS Reader 里展示,请查看原文]

    祖宗不知道繁殖了多少代,终于让我们直立行走,进化成人。为了避免退化成程序“猿”,这几天购置了两件新玩意,一个是微软的人体工学键盘 4000,另一个是安尚笔记本电脑健康托架,支架主体被电脑挡住了,可以去 amazon 看。

    my workspace

    两个东西设计都非常好,一个字 – 值得拥有。分别介绍一下:

    微软人体工学键盘 Microsoft Natural Ergonomic Keyboard 4000

    1. 掌托表面的材料不是塑料,柔软,很舒服。
    2. 除了弧形起伏及左右手分离的设计,它与普通键盘最大的区别是有个很厚的底座,位置在靠近身体的一方,所以键盘是越靠近身体越高(反坡度设计)。这样在打字的时候,手腕架在掌托上,手掌有点自然下垂的感觉,非常舒服。使用普通键盘的时候,总感觉需要用点力向上抬手掌。当然这个底座可以拆掉,但掌托还在,还是比普通键盘舒服。前面还有两只脚,可以在拆掉底座的时候打开。如果在有底座的时候打开,键盘无法稳定在桌面上。
    3. 数字6键在左手区!一时半会没法适应,包括打省略号……
    4. Linux 支持 – 在 Ubuntu 11.04 系统中,至少在 Firefox 里实验可以直接支持前进、后退,还有书签 (My Favorites) 三个建,缩放滑块无效。更神的是 Web/Home, Search, Mail, Calculator, 音量竟然都可以用,还有播放/暂停建可以控制 Banshee 和 Totem,即使是程序在后台!不知到是哪个程序在控制。
    5. 光盘上标着里面有 for Mac 的软件。
    6. 不知道为啥京东之类的全都不卖这个了?我从新蛋买的,拿到包装是全英文,不知道是啥渠道的,上面还有撕掉的中文标签,剩下一个字。想买的同学从速吧。

    安尚 (actto) 笔记本电脑健康托架

    1. 颜色很深沉,没有 amazon 图片里那么鲜艳
    2. 设计非常好,简约大方,占地面积小
    3. 灰色的是类似橡胶的材质,防滑。设计巧妙也体现在不管调整到什么角度,后方的两个橡胶脚都是着地的,而靠近身体一方是一对弧形的防滑带(就是灰色的那种材料),角度高低都可以防止滑动。
    4. 前面挡板的高度差不多3.5厘米,也是防滑的橡胶材质。我这笔记本也算厚了,还空余一大截。我感觉即使笔记本前面是弧形也不用担心滑下来。当然,前面如果有接口会被挡住。
    5. 调节角度很简单,固定后放上电脑也很稳定。就是不知道能承受多大重量。
    6. 不带散热器。我不需要这玩意,以前用一个 MacBook Pro 热到烫手好像也没啥事啊
    7. 承重支架有个缝,说明书介绍是辅助走线的
    8. 包装全是韩文,不过是 Made in China
    9. 在 Amazon 买了托架付钱之后,发现其实把笔记本放在音箱上面也挺好的,不过既然买了就用吧,放上面也更稳定一些。这个笔记本除了配置低,没有无线网卡(买了个 USB 无线网卡)之外,还有个缺点是屏幕张开的角度有限,这就是为啥我在支架下面垫了 Wii 的盒子。托架本身可以变换角度把电脑支得很高的,只是那样屏幕就正对键盘了……

    关于人体工学键盘,还有更高级的,比如 Amazon.com 上卖的这个 Kinesis Advantage USB – Keyboard,我去美国的时候看到有个同事在用,不过没想到要 $269,性价比太低。

    新键盘打字非常之舒服,除了个别键位需要重新适应。把屏幕支撑到合适的高度,可以挺胸抬头做人了。为自己健康工作五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