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到系版上逛,发现又在搞大合唱比赛了。软件学院没本科生,只得研究僧们出马,哈哈。这里不也是么?两个地方是一脉相承的,连活动都没点新意。想我们上了四年大学,唱了三年合唱,也出力够多了。没办法,四年大学,从没有尝过做师兄的滋味,我们不上谁上?现在这里人手多了,也就不用我上了,这样最好,省得我把声音搞得不和谐。
系版上有人说,好不容易从小学读到大学,今天一合唱,一举一动,仿佛又像是小学生了。
我当时唱的时候倒不太有这种感觉。有点不愿意去,毕竟是觉得浪费时间。不过去了之后就跟着大家唱,张大嘴吼校歌。尤其是有时候有特别漂亮的女老师作指导,呵呵。唱歌也是一种休息,唱完了感觉脑子比较清新,在那里合唱不像去KTV,还得交钞票。合唱却又不像在KTV里那样争相表现自我,而是考验一个队伍的协作能力。当声音产生共鸣的时候,大家就都很高兴,自然地鼓起掌来,心中都有种成就感。当然了,我要想有成就感,就不要出声音,只要卖力地张大嘴就算作贡献了。大一唱完后看照片,大家都对我说,看你嘴张那么小!于是后来我就默默无闻地作贡献,不向别人炫耀了。
说到小学生的感觉,最近倒是有件事值得提一下。这学期选修了一门论语研读──必须选一门人文或管理类的课。我每次坐倒数几排,戴了眼镜也看不太清楚,以为老师是个刚毕业的小年青,有次下课走到门口才发现已是中年人了。老师讲课不用PPT,都用粉笔在黑板上写,擦,写(教学就应该这样)。从来不坐椅子,不写字的时候就把手拄在讲桌上。不像自然辩证法,他也坐,我也坐,谁也看不见谁。且说上次课上看网络课本看得正有兴趣,隐约听得好像要念课文,心想不大可能吧,然后就听见前面响起了朗朗书声──是真的。我这人面上冷漠,内心其实感情很丰富。一时间,就开始感慨年华似水,青春易逝,呆呆地看着前面念书的同学,各种杂乱的思绪涌上心头。念完了,老师又起头,学生又跟着念一遍,真是一波还未平息,一波又来侵袭……呵呵,有一点点感觉而已,没这么严重:) 当然对这位老师我是比较尊重的。
想起了小学时候念课文,那时音调都不对,意思也不懂,完全就是念经的。到了中学,早自习要早读,长身体的时候,总是觉得吃得少,尤其早晨跑完步已经浑身无力了,课堂里就是此起彼伏,蛙声一片,班主任老师在窗外徘徊时就鼓起气来。上大学以后,就再没读过课文。有时候看见同学在草坪上忘我地模仿李阳,还投之以敬佩加异样的目光。
我们都长大了,不再想那些小学生的事情了。可是回头看时仍然觉得,还是做小学生最好啊。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