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ook Stand
[本文有特效无法在 RSS Reader 里展示,请查看原文] 一个月前写了一文,说看厚书太累,那时就开始谋划找个工具来帮助我拿书——平放在桌子上读书得低着头,也还是不舒服。 最先注意到这个 Bookgem Book Holder,不过后来看到有评论说这玩意太小,对于厚重的书来说不太适用。好处是可以架起 iPad/Kindle 之类的。 后来顺着 Amazon 的推荐找到了一款透明的 book stand,看起来很不错,于是买了。今天终于拿到,跟预想的比较相符,感觉挺结实的(看了一下,Made in Korea)。看图: 最下面有个轴,可以把底座扳开,用于支撑书不滑下来。两边的两个小手臂可以转动,并且有弹性,用于夹住翻开的书页,不用的时候底座上有个凹槽可以放进去。手臂的末端是一个可以转动的橡胶头,所以翻页还是比较容易的。背面是支架,可以随意调整各种角度,支架底部两端各缠了两个细橡胶圈,于是在光滑的桌面上也可以站得比较稳。 这东西的卖家是 BestBookStand,这家店如其名字所表达,就是卖这种东西的,不过只有上面说的一款是用透明的硬塑料做的,其它都是各种木质材料如 Jasmine Book Stand,都比塑料的贵。木质的也有结构更复杂的比如可以放两本书的。不好的地方是没有免费配送。 今天拿到手,旁边的同事就说他们小时候就用它保护视力和身体,我咋小时候就没见过呢。不过上淘宝看了一下,质量、设计比这个肯定都差太远了。况且我就是喜欢这种设计精良的小玩意儿,虽然以后看书的时间可能不多(一大部分也可以在 Kindle 上看)。 我觉得 Book stand 对于看书学编程的人会比较有用,可以一边翻着书一边打字。还有厨房里的新手,像我一样必须翻着菜谱才能做饭的 🙂 最理想的当然是像吊臂台灯一样的架子,可以让人躺在床上脸朝上看书的,Amazon 上确实还真有这样的(不愧是 a to z),不过价格超高,有人也抱怨时间长了以后会稍微变形,还有书倒过来了,怎么支撑和翻页是个问题。 最后来一个实际效果图,翻开一本厚度大约3厘米的书 (我想应该架起 iPad 也挺舒服,不过没试):
-
Amazon 开始在 Kindle 上玩广告了
Amazon 一直在首页的黄金位置给 Kindle 做广告,这也是 Kindle 成为 #1 best seller 的原因之一吧。今天看到广告换了个样子,发现又推出了一款 “Kindle with Special Offers & Sponsored Screensavers“,就是 Kindle 3 的带广告版,比正常 Wifi 版本便宜 25 美金。 Special Offers 有这样的: $10 for $20 Amazon.com Gift Card $6 for 6 Audible Books (normally $68) $1 for an album in the Amazon MP3 Store (choose from over 1 million albums)…
-
应试教育无孔不入
去年末报了驾校,后悔没有在学校的时候拿到驾照。现在经常劝那些在学校的人赶紧找时间学开车,但是遇到两种想法。一种是觉得反正现在不开车,等到需要的时候再学。但是事实上等需要的时候怕是已经来不及了,而且时间会越来越紧张,生活越来越累。另一种想法是不急,学校嘛,有的是时间!学校里确实有的是时间,但是得考虑实习啊,论文啊之类的,有一天你突然发现大学还没来得及享受已经结束了。在学校学车的一个好处是可以避开周末——在这个人多的国度里,这一点尤为珍贵。 一开始学交规,讲了整整两天,重点就是考试。老师对考题了如指掌,知道那些题会考,哪些题不考,哪个地方要考几道题,罚钱的题都是什么规律。不过这考试终究拼的是智商,大部分题你只要有一颗正常的脑袋,就能用排除法看出正常的那个答案。看看路上开车的,有几个遵守规则的?并线开转向灯,你傻啊,你开了谁让你并啊?不知道为什么中国不承认外国的驾照,大概是怕老外在路上吓呆。反正好像在任何其它国家使用中国驾照都是无效的,租车公司会租给你,但是你最好拜拜上帝拜拜佛,保佑你不要出任何差错或事故。 今天又去考了“桩考”和内路考试。内路包括侧方位停车、坡起真是脑残到极致,在那儿竖几个杆,到处是摄像头,地上装上磁铁。于是训练的时候就是一套死规矩——在哪儿看哪个杆,到什么地方打多少方向盘,而且用什么车学就用一样的车型考试,生怕你过不了。到了实际驾驶的时候,没杆了,就什么都不会了,相当于一切都得重新学起,这个考试有什么用? 桩考完了考内路的时候才发现,比平时训练还松,你都不用看杆了,旁边的“安全员”(之前以为是警察,原来是驾校的教练)会帮你看,你只管听着让你怎么打方向盘,控制离合,安全员会及时帮你踩刹车!要过起伏路,那一段正在施工,我听安全员的指挥,绕到路段开始处,左转出来,然后再绕到结束处——目的是让起伏路两端的摄像头感应到……在安全员指挥下出了S弯道,稀里糊涂中听到“考试合格”。 接下来是外路训练了,应该很快就可以拿到驾照。驾照是主要目的,不指望在这种考试制度里能学到东西。听说有驾校交300块就可以免去科目三,多贴心啊。 比较逗的事——在考场外面看里面的人考桩,有个人一上车就把手伸出来举高,没人理,过了一会放下,然后又这么做了两次,还是没人理。外面的人说话他又听不见,最后终于有个备考的人过去告诉他要开出去再举手了。我是举手的时候方向盘还没有回正,听到开始就倒车,一下感觉到方向不对,多亏调整得快,要不然还得被这脑残的考试整一次!
-
电子纸是趋势,纸质书快让路
今天看了一会影印版的 Microeconomics,最让我头疼的是它太重了。卓越网上标出的重量是 1.1 kg,超过 4 个 Kindle 3 的重量,基本上只能放在桌上读了,除非想练臂力。这本书只有不到 700 页,而且是用极薄的纸张印刷。另外我遇到生词的时候,下意识地就想移动光标去查,还有需要在手边准备纸和笔,记录一些看到的重要的东西(Kindle 可以方便地 take note, 并且很容易回头看)。 这本书在 Amazon.com 有 Kindle 的版本,但是只比纸质的便宜几美金,要 130 多,还是算了吧。这本书是美国很多大学的教材,在美国印刷的版本肯定是很厚的纸,彩色印刷,所以和大部分教材一样很贵(我觉得这个在某种意义上可以体现美国人对教育的用心吧,印刷质量好的书当然会让人更有兴趣)。除了版权费用外,应该有不小的部分是印刷成本。但是这个 Kindle 版的定价,显然是让想买电子版的人靠边站。 现在纸质书的电子化还有一些困难,比如在 “亚马逊Kindle 3优点与缺点” 文中提到的脚注目前还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案。图文混排的书籍要做电子化就更困难了,因为不同的设备有不同的尺寸,很容易破坏原来的排版。再比如上面提到的微观经济学的书,里面有大量的曲线图和表格,并且大量使用页边批注,不知道 Kindle 版本里面是如何处理的,反正看到书评里说 Kindle 版本排版比较差。 不过造成这些原因的困难都是因为这些书原本都是为固定大小的纸张做的排版。如果是专门为电子阅读器做排版,恐怕这些问题就都不存在了。有了 Kindle 以后,大家都觉得它就应该和纸质书籍的体验一模一样,于是 Amazon 不得不在最近的更新里增加了 real page number 的功能。有人就感到很奇怪,大家为什么不要求给网页加上 real page number 呢?呵呵。 电子纸还会进步,Kindle 还会进步,其它的电子阅读器也会进步。当彩色电子纸技术成熟,当 iPad 一样强大的交互性和多媒体融入电子纸,人们接受知识的方式就已经革新。 在眼睛的感觉上,Kindle 已经证明电子纸可以做得跟真实纸张没有什么两样。其它的一些纸质书籍不可能做到而 Kindle 已经做到或将来电子纸可以做到的: 方便地查辞典,Kindle 移动光标即可,未来应用触摸技术,也可以像…
-
HTTP status code “掩耳盗铃”
很久之前 Google Webmaster blog 里就发了一篇文章 “Farewell to soft 404s“. 其中 soft 404 指的是用户访问一个页面,显示网页没找到,但是实际上返回 HTTP status code 是 200. 这种情况下,搜索引擎的 bot 去抓这个链接的时候,发现状态码是 200 就会认为这个页面是存在的,会放进搜索引擎的索引中去(当然了,内容就是“对不起,您找的网页已经不存在”之类)。 前些天在 Google 上看到一个结果,就更好玩了,用成语“掩耳盗铃”来形容是再恰当不过了: 注意下面那条结果,这种情况还是比较少见的,把 500 都写在网页上显示出来了,request header 里竟然还是 200 (因此 Google bot 才会认为这是个正常响应的网页)。 Just for fun.
-
站点加了一个栏目 – Wishlist
前几天看到一个人的个人网站,内容很丰富,集合了从大学到现在的项目、感想及经验,突然很羡慕。我从大学在学校服务器上做个人站点,后来用 WordPress,到现在自己写这么个简单的系统,变化很多,但是积累下的内容有限,许多大学时候的东西已经丢掉。另外就是偶尔有点想法就建立一个新的站点,比如两年前弄了一个专门放履历的网站,还有一个英文的 blog,大都没有时间去维护,却导致内容分散。 今天早上被冻醒,心血来潮就做了一个 Wishlist 页面,把自己想要的列在上面。一个愿望实现,就会划掉,并在 blog 里有所记录,加上链接。 我最愿意记录的,还是旅行。关于这个站点下一步的计划,我会专门为旅行做一个栏目,用不同于现有 blog 的样子输出。
-
Apple 的劣质产品 —— mini-displayport to DVI Adapter
上次发文“劣质的飞利浦音箱”,有朋友说其它的产品还是靠得住的,我心想,苹果从来就不把商标借给垃圾产品用。不过最近想起苹果的 mini-displayport to DVI adapter 的劣质也让我非常头疼! 有一天我突然发现 MacBook Pro 连接的显示器没有信号了,但是电脑显然探测到有另一个显示器,并且照常把菜单栏显示在另一台显示器上了。排查之后发现问题就在这个 adapter,这时才发现 mini-displayport 一端的四角都已经开裂。也许你会说我太暴力了,我不解释,请继续听我说。 问旁边的同事,他说他的刚刚也一模一样地坏了,好像成功地拿去换了一个新的。IT同事帮我去换没有成功,不过正好有和我一起买的一个,同事暂时不用,我就拿来用了。虽然还可以用,但是不知道能坚持多久。这是我这辈子见过得所有的 mini-displayport to DVI adapter, 一共3个,每个售价238人民币。我不得不说我很喜欢 MacBook Pro,结实耐用,但是这个 mini-displayport,我见过的所有3个都是这个样子的: 四角: 一角:
-
中美旅游观光价格比较
什么油价、过路费之类的都是浮云,这儿就懒得说了。 下面两个图,第一个是我国的“金沙江第一湾”,从这个角度看一眼实景要30元人民币。第二个是美国的马蹄湾 (Horseshoe Bend Overlook),随便看,不要钱。 美国的国家公园是要收费的,不过相当便宜。例如大峡谷国家公园 (Grand Canyon),按车收费,一辆小型车收费$25,可以待7天,在里面还可以无限免费乘坐方便的电动巴士。$25对美国人的收入来说算什么?如果步行或骑车,是$12,16岁以下免费。也可以花$80买一张America the Beautiful Pass,一年内通行所有国家公园,老人是$10,残疾人/志愿者(500小时以上)免费。 在中国,黄山的门票是旺季230元,淡季150元;华山旺季120元,淡季60元;五台山旺季160元,淡季140元;九寨沟旺季门票220元,淡季200元,景区观光车旺季90元,淡季80元。免票的限制也比较严,比如五台山,免票的老年人是70岁以上(美国是62岁),残疾人需要是为革命伤残的。 上面第一张图来自——214国道,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粗略看了一下,作者很喜欢旅游,满世界跑,羡慕。第二张图来自蜂鸟网友的美国西部自驾行帖子,照片拍得比较专业,不过他去这个地方的时间可能不是最好的 (更漂亮的可看这个),强烈建议这个帖子从头到尾看一遍,看看美国的风土人情,更重要的是美丽又保护完好还低价或免费的自然风光。
-
iPad == 游戏机 + 浏览器
这两天苹果开始给 iPad 打广告,至少我在等电梯的时候看见了。看到里面表现它可以用于工作的镜头的时候,我不由地感觉到了痛苦——就是那段双手在 iPad 虚拟键盘上打字的。打过字的人都知道这个姿势有多痛苦。手指要完全悬空,只有打字的时候才可以接触那个字母,这就是它的虚拟键盘。那 iPhone 为什么人们发那么多短信不累呢?因为 iPhone 小,虚拟键盘也小,一只手握,刚好像普通手机一样打字,比较习惯。在 iPad 上,一般就是“一阳指”或者双一阳指了。所以,根本别想用 iPad 来工作。更何况这上面又太多其它的诱惑,让你无法集中注意力到“工作”上。 根据我的经验,iPad 最适合的就是打一些小游戏,不需要打开电视或电脑,拿起来就能玩,几乎没有学习成本。EA 打折的那天我买了个赛车游戏,为了通关一下玩到凌晨五点,后来又多次清除数据重新玩,实在太上瘾了。 前阵子有个朋友打电话问我怎么买 iPad,我说我给你玩一个月你就打消念头了。昨天发短信问,她说不想买了,除了打游戏没什么用。这下帮她省了不少钱。不过我觉得游戏,iPad 的浏览器也是不错的,操作方便,看视频也方便,当今国内的视频网站大多也都支持了,很好。 所以我极力不推荐大家买 iPad,除非你想给它开发应用,或者花3000-4000元为了一个“On iPad with IM+”. 如果看书的话,Kindle 3 比 iPad 好太多了!有 iPad 的钱,完全可以买一个 Kindle DX,简直爽歪歪。
-
Quora – Python 驱动
写这个主要是因为我做自己的这个网站用的就是 Python 技术(基于简洁的 web.py 框架)。虽然 Python 只是业余爱好,不怎么熟悉(每次写代码都得上网查好多资料,包括语法),但是很喜欢它。这几天发现最近很火的新问答网站 Quora 也是用 Python 做的,它自己网站上有一个问题就是—— Quora 是使用什么语言和框架做的? What languages and frameworks were used to code Quora? 创始人 Charlie 的回复: 后端使用 Python 语言,Pylons 框架,但是框架一半左右被自己的系统替换(LiveNode/webnode2) 前端 JavaScript 基于 jQuery 用 Thrift 做后端服务器之间通信 Comet Server 使用 Tornado hosting 主要使用 Amazon EC2, S3 目前数据库使用 MySQL,memcached 做缓存,还有两个用 C++ 写的服务一起作为 data store 版本控制用 Git 这个组合看起来不错!(其实我就是看着酷,其中有好多技术都从来没有尝试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