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未分类

  • Leaving for the summer

    After finishing the trivial things of graduating, I’m now preparing for the summer vacation.

    Probably this is the last long summer recess for me. On 28th this month, my girl friend will come to Hefei. Together we’ll go to her hometown in Guangdong and maybe we’ll have a good time on the beach. Then I’ll go back home to spend the rest.

    Tomorrow I’ll send my computer to Beijing, for I will have graduate education there after the vacation. I’ll register at the graduate school on 3rd, Sep., and during this period, I’ll have little chance to update my blog or answer the emails.

    Still I don’t have a good plan for the two months. Maybe I’ll take some photos of wonderful landscape. Or write something about the life of poverty stricken people?

    Goodbye, USTC.

    Goodbye, friends.

  • 我的困惑

    日子过得很累,但仔细想时却没有什么收获。

    有朋友问我将来想做什么工作,我想应该是做喜欢的工作,感兴趣的,最好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

    然而我有这样的能力吗?至少现在不行。他问我会哪些编程语言。我知道的不少啊,C、C++、Java……可是哪一种语言我敢说会呢,如果让我开发一个实际的东西,单靠自己是肯定不能胜任的。课程项目是做过不少,可惜它们与应用差得太远。

    越来越感觉到自己在能力、技术和思维方式上与人的差距。浮躁的心态,偷懒的情绪,我都有。想做感兴趣的东西却不愿去用吃苦来换取成就感。我说我工作不努力,因为花不少时间来玩;人家说工作不努力,因为每天有半天时间来做自己感兴趣的项目。又要上研究生了,可能会变得更加懒惰或贪玩吧?国内的研究生不过是廉价的劳动力,能有多少符合自己兴趣的东西来给自己做?

    将来,我不想做一个只会在实验室里埋头研究的书呆子。把好的想法做成产品,提供给人们,不是更好吗?身为社会的一分子,这样所得的成就感是最强的。

    天生不爱学习,喜欢享乐的人,需要不断的反省。

  • Social Networks: Future Portal Or Fad?

    该文提出了社会化网络如MySpace、FaceBook的两个方向:持续流行,或者像AOL一样淡出。

    Social networks like MySpace and Facebook are the zeitgeist for online executives and investors, just as they are for millions of young people. read more | digg story

  • WordPress插件:Clean Archives Reloaded

    今天发现了Viper007Bond上的新插件,Clean Archives Reloaded

    摘自Viper007Bond:

    The main code in this plugin was originally written by Sebastian Schmieg for the archive page of his “Blix” theme.

    The code was later converted to a plugin by Shawn Grimes.

    The drawback of both of these versions though was the sheer number of queries required (around 1 per month + 2 per post — it added up quick). So, I decided to make it cache the output so that it was only regenerated when needed and otherwise just pulled with 1 query from the database. I was also given the idea by Chris O’Rourke to use moo.fx to make the months collapsable as many people’s archives pages were getting rather long.

    效果见右上导航栏的Archives页面,或者Viper007Bond的Archives,比较cool.

  • 几个Google Analytics邀请码

    前阵子申请的时候填了好多信箱,结果也收到好多:

    1. NUXL-KUG4K-DEBA
    2. 5NEG-JIA2W-KW7I
    3. GQUA-R7LFB-JM64
    4. CRUQ-6WIYI-34YQ

    用法到http://www.google.com/analytics/home去看。

    使用一个邀请码后,请留言说明用了哪个,谢谢。

    另外,Google Analytics的邀请只能由Google发,而Analytics的用户没有发邀请的权限,所以这里的邀请码用完之后,请到Google那里自己申请,一般几周内可以收到邀请。

  • 可悲的软件学院

    软件学院最近要办一个英语演讲比赛,系版上发出了通知。一位一向言辞犀利的师兄回复说,为何不搞日语演讲比赛呢,更能体现软件学院的特色。看到这样的话,突然想把对软件学院的看法胡乱写下来,权作一个发泄吧。

    混了一年后,我从牛人如牛毛一样多的十系转到了软件学院。当时在十系确实比较郁闷,对将来的方向很迷茫,对专业不感兴趣。现在证明,十系也培养出了比我强的计算机牛人。看到软件学院的海报,突然就对它产生了兴趣。尤其是吹嘘的英语授课,很大程度上是这个吸引了我,因为我认为阅读英文的东西更有意思,而且,计算机界正在发生什么,只能通过英文的材料知道。

    在软院三年过完,中间一直是失望。不过一个好处是有较大的自由空间,可以学些自己喜欢的东西。班里只有二十几个人,也就经常享受着对研究生都是奢望的小班教学。可是我们的下一届就只有三个人有转系的愿望,班级没有成立,再往后,学院似乎也不张罗了,于是我们就一直没有尝过做师兄的滋味。

    倒是研究生办学运作得轰轰烈烈,每年都有郁闷的人来投奔软件学院,交上昂贵的学费,和读MBA差不多吧。似乎没有直接报名考的,多是调剂来的。每到招生季节,学院的领导老师忙得是不亦乐乎。

    最让人遗憾的是,软件学院一直在张罗着和微软、IBM、Oracle之类的巨头合作,当然,有许多牛师兄也去了那些地方。不过软件学院与他们谈不上合作,和日本的一些外包企业倒好上了。不可否认日本的计算机技术比中国发达得多,但这些公司多是做外包的。当然,日本的外包做得也非常好,管理经验值得借鉴。但我想中国软件业缺管理,更缺的或者是从根本上缺的是技术。

    软件学院彻底地搬到了南区(苏州也有根据地),而计算机方面的老师都在西区附近,南区主要是人文方面的学科,没有一个理想的环境,老师上课也不方便。听说以后想直接从高考招本科生,我的天,本科生在南区,不郁闷死才怪。

    不过,软件学院似乎有自己的老师了。中期检查时见到了两位,能力方面不说什么,师德(时髦话叫做人品)方面忍不住想说一下,仅指其中一位。报告的过程中不停地打断,弄得同学都不高兴,最后的结果是“我可以打断你,你不能打断我。下一个。” 另一位同学报告时他一直在啪啪地按PDA,中间出去接了个电话,同学讲完后,抬起头来,“你这个PPT的颜色,不大好啊”。

    另外,给软件学院做个广告,这里时常会有一些培训活动,欢迎来参加。我不知道性价比和世杰、文达相比怎么样,不过你可以来试试哦,毕竟有科大的牌子罩着呢!还有似乎软院刚办了个网络学院还是啥啊,据说也比较火。软院的研究生班只不过是拥有科大光环的文达、世杰,只不过它眼比较高,只收本科毕业生。

    软件学院似乎越来越不重视技术了,而管理呢,也看不出它好在哪里。软件学院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呢,赢利吧。许多人问我考软院研究生怎么样,我都建议实在没有路走的话再考虑。

    科大并不把软院当回事,但软院挂着科大的牌子,混一个科大的硕士学位还是很有用处的。挂着科大的牌子,孜孜不倦地向日本输出软件民工,这就是软件学院正在做的事情。

    所以文章开头提到的师兄的话也非常容易理解,说得也很巧妙。当然我说得过分了,去日本的是一小部分。

    在软院过了三年,多交了些学费,对学院没有什么感情。当然同学之间的感情,没的说。终于要离开了,唯一值得怀念的就是这种异样的自由。

    该文请勿转载,谢谢。

  • 网页聊天的前景与新浪的WooCall

    最初接触互联网就是在新浪的聊天室里跟别人交流,我的QQ号也是在那里找人帮忙申请的。

    现在兴起了一种更新鲜的服务,即在任意一个网页或网站上为浏览者提供相互交流的机会。有一些做成了商业化的,如BoldChatKayakoLivePerson等,它们为一些电子商务网站提供在购买网页上聊天的功能。这里只说说我最近所知道的几个免费的。

    它们都是为了让浏览某网站的网友实时聊天,寻找与自己有共同爱好的人,与他们交流对该网站的看法。

    1. ChatSum:2006年1月推出,它的口号是“On the web, no one can hear you scream… Until now”。它目前只能在Firefox中使用,通过一个插件为Firefox增加一个侧栏。ChatSum需要注册才能使用,目前还不到2000用户,显然不能支撑下去。而它的网站首页右侧栏中有一项Most Active,列出聊天最活跃的站点,它们的聊天者数量都是1,很可笑。在它的主页上都找不到聊天的人。
    2. Gabbly:3月推出,有一个中文名字“盖不理”。它是匿名的,而且提供了许多工具,比如浏览器扩展、Blog扩展,还可以加到Google和live.com个人主页,提供了代码来嵌入任意的网页中,甚至有一个Gabbly浏览器,是基于Mozilla的。gabbly主页上一般有几十个人在聊天。
    3. Itzle:最初看到它时感觉太有创意了,不是指网页聊天,这方面它不是开创者。主要是它提供了像虚拟世界一样的感觉,在网页上有你的一个形象和名字,可以进行修改。鼠标点一个地方时,你的个人形象就会走过去,而当点击一个链接时,链接会在你的形象走到那里之后才打开。这样别人就能知道你在看网页的哪一部分,或是“从哪里出去了”。让人尴尬的也是它的用户数量,在聊天栏查看popular site,结果是1 people at 1 websites,指的就是我了。另外,似乎它会使Firefox失去响应?也许是与TabMix的冲突,已经两次了。

    Web2.0时代创意很重要,可是光有好的创意远远不够。这样的免费服务感觉没有什么前途,因为吸引用户的只是它们给人的新鲜感。最重要的是有一个庞大的用户群,而像这样的网页聊天要将用户分布在全世界无数的网站之上,有点不可能。即使是用户较多的Gabbly,也只能在它主页上聊聊。同时,站长们不太愿意把它放在自己的网站上做一个shoutbox来拖慢用户访问的速度,他们宁愿做成自己网站的服务,而访问者也不愿意在URL前面加上http://gabbly.com/来减慢页面加载。只是新鲜感而已。

    而如今,新浪推出了一个WooCall服务,Dict把它叫做“我靠”。新浪是善于模仿的,前几日keso在日志中指出它模仿了豆瓣。我想这次它的模仿也很成功,最起码,热门八卦新闻有足够的访问者来支持,而且每个访问者打开时都会看到聊天框,一般也乐于与人交流。

    新浪这个举动也可以说是不错的创意吧,把网页聊天与新闻结合?对原有新闻留言讨论方式的改进?我靠,用八卦新闻来维持生计的新浪也玩Web2.0。不过至少可以说新浪比较有头脑。

    不过,网页聊天似乎也没别的出路了。让大家都通过你的服务去上网,这需要多大的号召力?新闻门户自己开发了Ajax化的评论系统后,Gabbly之类的服务该喜还是该忧呢?

  • 关于Blog访问量

    出于商业利益也好,或是为取得满足感也好,Blogger们都希望获得大的访问量。Blog已不再是Web Log这么简单,现在一大部分人写网络日志主要是为了让别人知道自己的观点,就自己的看法进行讨论。身为社会的一分子,每个人都渴望被关注,并且在关注他人的过程中寻找乐趣。

    最近Seth发表一篇日志,How to get traffic for your blog。其中第53点:用中文写Blog。他大概是看到了徐静蕾的Blog在Technorati上排到了第一,但这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主要的原因还是明星效应。她发一篇日志说手被水烫了,马上就有上千的留言来关心,换个普通人,可能吗?

    我还很遗憾Blog不能被不懂中文的用户访问呢。Blog要扩大影响,关键的是要有新意、有特色,既然没有脸可卖,那就卖点别的嘛。Seth文章里其它的观点都挺好的,比如写点Blogging的知识,用英文写等等,有需要的人应该读一下。

    啥叫特色,看看这几个老外的中文Blog:

    Seth也许是这样的意思?不过他的例子实在不恰当。

    另外,关于我自己Blog的访问量提一句,申请到Google Analytics之后,发现主要的访问量竟来自ddrr.org,比直接访问还多,呵呵。我不清楚ddrr的访问量是不是很大,不过至少说明图片链接比文字链接效果要好得多。我对访问量不是太敏感,人多了当然好,没人访问也没什么,反正目前没多大运营成本。

  • WordPress中文文档翻译倡议

    Zhang-Zi倡议广大WordPress中文用户把WP的文档翻译成中文,以方便大家。

    希望广大网友能够参与到这个项目中来,在让他人得到好处的同时,也锻炼自己的英文阅读能力,同时对WordPress有更深入的理解。

    倡议发表在http://zhiqiang.org/blog/322.html,有兴趣的快去看看。

  • Pandora vs. Last.fm

    目前有两个音乐推荐与分享的网络服务比较出名:Pandora与Last.fm。

    Pandora利用技术手段分析音乐的曲调与感情,只要输入一首曲子或者一个乐队的名字,它就为你推荐你可能喜欢的其它音乐。比如我输入“secret garden”,它首先播放一曲神秘园的音乐,接下来就搜索与之相近的曲子,我发现大部分都比较全我的口味,呵呵。在他们的Blog上写着有人把他们的服务用在音乐课上,让学生用它来找适合自己的音乐。团队中还有人在美国各地进行调查,听当地的音乐,与使用他们服务的人交流,可以说是一群有活力的艺术家。

    而Last.fm则是一个非常成功的社会性网络应用,它推荐的歌曲主要是通过用户的选择来推测的。并且它有许多服务例如tag, radio, group等,更注重用户之间的交流和相互影响,可能因此也比Pandora更受欢迎。

    二者都提供了代码让你把自己喜欢的或常听的音乐信息加到站点上,请到我的音乐页面来看效果。

    我平常做事的时候也不太喜欢听音乐,听也多是在本机上听,因此对它们不是很熟悉。关于这两个有趣的服务,这里有一篇详细的描述与比较:

    http://www.stevekrause.org/steve_krause_blog/2006/01/pandora_and_las.html